啟動 AI 時代數位轉型於
流程再造與知識管理
台積電日前公布了第2季財務報告,合併營收約新台幣9,337.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較,營收增加38.6%,稅後純益增加60.7%,寫下同期新高;與首季相比,第2季營收增加11.3%,稅後純益增加10.2%。董事長魏哲家表示,AI動能強勁,需求興起成為台積電另一成長動力。
另一篇報導,軟銀SoftBank創辦人孫正義與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指出,隨著AI模型能力突破,將導入生成式AI於財務、客服、資料治理等日常營運流程,認為未來AI不僅取代例行性工作,也會創造出新的生產與協作模式。
「AI數位轉型勢在必行嗎?」答案應該是YES。進一步問「如果今天不做,對公司有影響嗎?」或許會有不同想法。推動數位轉型不僅是提高競爭優勢,在AI時代來臨的現今,企業運作如果沒有導入AI工具,影響的不只是競爭力,而是永續經營的機會。套句曾任雅虎奇摩總經理鄒開蓮的話「領導者的Yes,決定團隊的速度」,如同在馬拉松路跑比賽,大家都會選擇穿上最適合的跑步運動鞋,裝備上場,企業領導者的「YES」,讓團隊起跑,但是獲勝的策略是什麼?選擇誰為第一棒?該穿上哪一雙最適合的鞋?是領導者在起跑前需要思考的,亦是在起跑後需不斷評估修正的課題。
AI時代的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可分為三階段,數位化(Digitization)、數位優化(Digitalization)到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數位化是將資料轉換為數位型態,方便資料的處理、儲存與傳輸,如將紙本的資料轉為pdf檔案,便於以電子傳送的方式提供給相關單位,降低資訊庫存與落差;數位優化是導入數位工具,應用數位技術,優化既有的流程,例如將客戶訂單輸入訂單系統後,整合至ERP系統中,驅動備料、生產排程程序;數位轉型階段是為提高客戶價值創造,思考以數位技術重塑營運模式與改變組織文化或是常規,例如以IoT物聯網取代人工紀錄機器稼動狀況,讓機器設備稼動可視化,進而分析與改善待機電力的使用,節省了電力消耗,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
過去企業投入數位轉型,認為需耗資投入新的資訊技術與設備,大幅改變甚或是破壞式的進行生產流程改造與營運模式改變,但以學者蒐集分析的實際成功案例看來,數位轉型有些需要改變製造流程、配銷方式或商業模式,但更為常見的是採取漸進的步驟,用更好的方式來提供核心客戶價值。
過去談數位轉型三階段係以企業組織為主體,將組織的資料數位化,透過數位優化調整人工作業為系統流程,最終達到客戶價值創造的數位轉型目標。
AI時代,尤其是資訊技術生成式AI快速發展的時代,數位轉型三階段的順序與界線,似乎不是那麼明顯,數位化仍是必要的第一步,轉換的來源更加的多元,包括文字、音檔與影像,用途也不僅是為了資料記錄;拜科技之賜,數位資料儲存與運算的成本大大降低,大量的數位資料成為數據分析與AI模型訓練的養分,讓AI可以從混沌的資料中找到特定的模式、特徵,進一步深度學習為AI模型,提供文字、聲音與影像辨識功能,成為品質檢驗的好幫手,或是發現客戶偏好趨勢,作為銷售預測之用。
另一方面,組織是由員工組成的。幫助每一位員工提升自我工作效能,就是提高企業組織效能。數位優化可視為員工應用AI工具優化自我、團隊到組織的工作流程;運用生成式AI工具來協助日常工作的進行,融入日常的工作流程,與AI互動、協作,甚至將具規則的重複性工作建立為AI代理人,提高工作的效率與創意。
數據治理是AI數位轉型時,重要且必要的工作。資料為AI訓練的基礎,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資料的正確性與品質十分重要,授權資料作為訓練來源時,同時應規範資料的責任歸屬與使用範圍,避免誤將組織應保護的資料洩露至外部。快速擁抱AI的過程中,須訂定數據治理的框架,迅速建立公司數位治理的規範與準則,管理資料資產的授權、控制與分享。
找對的人:樂於嘗試生成式AI之應用
生成式AI的應用可以從個人工作流程改善開始。先行者應該選起跑速度最快的人選或團隊,覺得科技有用且好用的第一棒,建立企業使用資訊技術的信心,也帶領企業邁向數位轉型。
學者提出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 Model,TAM) ,以行為理論的觀點,提出人們對科技產品或系統會產生感知有用性與感知易用性。所謂感知有用性,是指使用者認為科技產品或系統能夠提升工作表現與工作績效,也就是說,科技產品或系統能對其工作有所助益,會提高效率或效益,就認為這項技術是有用的;所謂感知易用性,是指使用者主觀的認為學習或使用特定資訊系統或產品的難易程度,如果系統或產品操作起來很容易使用,使用者就愈容易接受。
感知有用性會影響使用者使用這科技技術的態度與意圖,如果使用者認知到系統的有用程度愈高,對系統越是持正面態度。使用者認為這科技技術是容易使用的,使用者越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發現它的用處。研究結果也顯示,感知易用性愈高,對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態度都有正向顯著影響。
ChatGPT在3個月的時間,即達到一億用戶,可見大多數的使用者都肯定生成式AI的易用性。生成式AI各項應用不斷地推出,許多人躍躍欲試,也有不少人抱持著遲疑地態度,大部分的原因是針對系統有用性保持疑問。
企業應鼓勵具備願意嘗試、願意分享、面對及解決問題與持續改善特質的員工,將生成式AI的應用與工具,整合到工作流程中,企業並應提供員工需要的資源與失敗的機會,具備這特質進而起而行的員工,我們可稱之為「AI種子人員」。「AI種子人員」不一定與年長年輕或是否有技術背景有關,即無關乎資歷與技術深淺,只要是對新的技術感知有用且易用,態度正面並可發揮影響其他同儕的,就是理想的推動人選。領導者的鼓勵與肯定,讓員工有意願發想,大膽的試驗使用,並將成果揭露,讓大家看到生成式AI的有用性,進而影響其他的員工,讓種子開花結果。
導入項目: 工作流程再造、知識管理、永續治理
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非常多元廣泛,可以自然地與人對話,依使用者的提問或需求,透過解析語言,與基於過去深度學習到的內容,創作文字、圖表、音樂、影片及程式碼等。簡言之,生成式AI可以理解語言、生成內容與提取知識。
在個人電腦與辦公室應用軟體剛剛盛行時候,企業與組織常以推動「辦公室自動化」鼓勵員工使用新的技術來協助辦公事務,現在或許我們可以「AI協同工作流程」來啟動企業擁抱AI,將工作流程再造與知識管理作為推動的起點。
商務或製造流程改造,通常需要許多跨單位協調,這也常常是不容易推動的原因。如同本文先前提到的,採取漸進步驟來推動數位轉型,以更好的方式來提供客戶價值,個人工作流程的改變,就是可立即看到效益的做法。舉例來說,會議記錄的整理,過去多是採用回放會議錄音並撰寫逐字稿後,再摘錄會議重點,常常佔用行政助理許多的時間;利用生成式AI工具GoogleNotebookLM或其他類似功能的工具,即可上傳會議錄音,AI工具會根據錄音內容摘要重點,行政助理只需潤飾整理後即可完成會議記錄,且避免AI幻覺的產生,每一項重點摘要皆可以追溯到原本的資料來源,另外Google NotebookLM也提供Studio的功能,可以轉換語音摘要為其他語言,或是轉換為Podcast方式,讓會議記錄以多元的方式傳達給相關人員知悉。
一般通用性AI模型,如OpenAI ChatGPT或Google Gemini,多是以開放網路資料、開放授權書籍文章、開放程式碼GitHub等資料進行訓練,有大量訓練資料的優點,但是也有資料品質不一及產生偏見或幻覺的風險。將企業內部的知識文件,如工作程序書、產品手冊、客服FAQ、教育訓練教材等,作為生成式AI的訓練資料來源,正確精準的建立企業的知識庫,作為輔助新進員工或職能訓練的幫手,提高員工職能進而提升產品或服務品質,以及快速回應與解決客戶的問題。
當然,除了生成式AI外,利用IoT物聯網設備蒐集掌握營運、生產資料,有了資料,才有機會進一步實踐(進行)機器學習與訓練,建立AI模型。品質管理檢驗紀錄的量化與影像資料,可以用以訓練影像辨識品質檢驗的模型;銷售商業資料,可以用以建立對未來訂單的預測模型;以IoT物聯網,讓機器設備稼動可視化,最終達到節能減碳的例子,亦值得機械相關產業參考。以上面向都有許多企業實踐並已產出很好的成果,可以用以借鏡,對想要導入的企業,最大的挑戰應該是如何應用在自己的公司。
應用AI提高客戶價值的實例,正快速出現在各個領域場景中。企業領導者願意擁抱AI,授權適合的種子人員,開始逐步投入工作流程改造與知識管理的AI協同模式,奠定永續經營的基礎,現在正是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