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SNS

  • Facebook
  • 使用messenger傳訊給MAonline
產業掃描
智慧機械的人才解方從對話走向實踐
2025.06.09∣瀏覽數:132

智慧機械的人才解方
從對話走向實踐

編輯部 黃筱婷、呂金峰
為面對少子化、高齡化與全球產業重組帶來的壓力、回應產業求才若渴的需求,經濟部、教育部、勞動部與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TMBA)共同舉辦「智慧機械產業人才培育交流座談會」,邀集產官學代表深入對話,聚焦產學銜接、技術養成、國際攬才與數位教學等四大方向。

會議由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張尚鈞簡任技正、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陳映璇專門委員、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蘇裕國組長與TMBA陳伯佳理事長共同主持。多位工具機公會代表於會中直陳產業心聲,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盼望產業長年投入的努力能獲得更對位的制度支援與資源挹注。

產業提解方,期待政策系統性支持

「我們不是在做社會責任,而是希望留住真正的人才。」TMBA產學副召集人巫有捷常務表示,工具機業者長年投入產學合作、職訓輔導與人才留用,但在現行教育與就業體系中仍面臨諸多落差。他建議強化高職端的技術養成,如中彰投分署的六週實務課程,應作為產學銜接前的標準訓練流程。

在產攜合作中的產學訓制度方面,部份與會代表反映吸引力不足,大一階段生活津貼微薄,與實習同儕相比待遇落差明顯,導致學生意願不高。業界呼籲政府應調升補助、設立能力檢核制度,作為學生後盾。

TMBA產學副召集人林建佑監事表示,針對目前產學專班的招生模式,若未充分協調,可能產生資源重疊。他建議整合企業職訓、夜間進修與實務操作經驗,發展具彈性的人才培育機制,以提升整體培訓效能與系統連貫性。

精準對接需求,強化制度工具與產學對話

業界亦呼籲技術證照制度回歸實務導向。現行級證照無法充分反映實際操作能力,建議強化學科與術科實作驗證,亦可參考iPAS標準建立國內職能評量制度,作為選才依據。

國際人才方面,TMBA彭秉榤理事指出,若能透過獎勵制度鼓勵企業建構優質實習場域,可提升學生學習意願,企業也有誘因投入培訓。建議建立跨部會協作機制,如104人力銀行的「國際留才資料庫」,協助有意留台的國際人才轉職製造業,擴大高潛力人才運用。

數位雙生與AI平台,建構產業知識新架構

本會議亦展現工具機產業對數位轉型的具體投入與期待。陳伯佳理事長提到,公會已著手建立AI知識平台,未來若能整合政府與產業數據,並導入Chatbot應用,將可提供即時的教育訓練建議與轉型風險預警,提升產業應變力。

在教育現場應用方面,與會代表建議推動數位雙生(Digital Twin),學生透過虛擬平台模擬真實產線流程,提升學習成效同時也降低昂貴設備磨損風險。「這不僅是數位化操作,也是與下一代對話的媒介。」林建佑表示。

升級人才政策視野:由補強個案走向結構轉型

對於與會者提及之建議,教育部技職司強調,現行產學專班設計皆為學校與企業協議提出,未來將強化「課程品質與就業能力」的雙軌管理,並導入預警機制,避免學生占用資源卻無成果。勞動部與經濟部則表示將持續評估技職制度調整空間,並推動AI、數位雙生、國際攬才等跨部會整合計畫。

國發會補充,儘管東歐人才量體有限,但未來會持續關注全球攬才走向,透過AI技術強化人力資源網絡的連結、擴大行銷策略,回應產業全球化趨勢。

產業掃描_智慧機械的人才解方

從人才政策到產業升級,共築未來藍圖

整體而言,本次座談會的範疇從制度鬆綁、資源優化、評鑑改革到數位技術導入,皆展現出業界長期深耕的努力與具體需求。未來,如何讓政策設計與產業節奏同步,讓培育系統與就業現場接軌,將是智慧製造發展能否落地的關鍵所在。唯有建立可預測、可實作、可擴散的人才生態系,台灣智慧機械產業才能在全球變局中突圍而出。

產業掃描_智慧機械的人才解方2

台灣美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