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化及創新經濟發展趨勢,國內製造型產業發展需要投入工業 4.0 與商業 4.0 創新轉型思維以符合國際市場需求,而充沛的碩博士級高階研發人才更是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 過程中主要動能,因此如何強化國內學術創新研發與產業創新的連結,成為國內培育碩博士高階人才的重要方向之一。在人才培育方面,本專欄針對國內學術人才參與機制與研發人才培育機制提出應對方案,期望能為企業創新、大學發展、臺灣產業轉型與人才培育創造多贏效果。
文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企系教授 林欣美 (現借調至建國科技大學擔任管理學院院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企系博士候選人 林淇宣
未來四大類碩博士級人才「整合與跨域」培育機制
以博士級研究級人才帶領碩士級與大學部學生實習與學生專題培育跨域人才
針對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析、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的關聯科技與技術,協助未來人才投 入全球製造產業的跨域活動,因應新興應用技術與產業之發展,國內中大型製造廠商的發展必須 與工業 4.0 般的同速變化。製造產業廠商可以與協尋適合的國內大學進行合作,透過學生的一 整年實習專題、與一整年學生實習,產業碩士專班與產業攜手專班等建教合作方式建構的跨域人 才,「智能生產」型態跨域產業的生態系統需要在具備製造技術與自動化人才進一步建立商業策 略管理技能之實域演練培育機制,以使企業高階管理人才有能力應變全球市場的變化。
前瞻技術與跨產業人才的「平台建置」-- 教學與研究形成的「學習中心」
由於台灣生產力人口結構逐步轉以高齡化、 少子化為主,再加上產業一般勞動階級僱工不 易、勞工薪資凍漲,但勞工意識高漲,未來企 業人才斷層將會發生於一般勞動階層與高階管 理階層。各階層缺人才問題將是必須及早因應 之挑戰。因此如何培育自動化人才以解決一般 勞動階級僱工不易、勞工薪資凍漲是第一個平 台建置培育機制。如何培育智慧生產與智慧管 理人才以解高階管理人才斷層問題是第二個平 台建置培育機制。此部分符合目前國家產業政 策的「產業智機化、智機產業化」的平台建置 方向。前瞻技術與跨產業人才的「平台建置」 可以減緩勞動人口結構變遷壓力之外,在創新 產業生產流程並大幅提高生產力之時,還能加 速前瞻技術與跨領域能力人才的資本累積。 本 專欄認為,人才培育機制的核心價值是連結 「教學與實務」所形塑的「學習中心」。史丹 佛大學願景 2025 勾勒出未來的大學,既不是 研究中心,也不是教學中心,而是學習中心。 教學,是大學不同於其他研究單位的核心價值 所在。大學的樣貌、學科分界、學習制度,都 是一百年前所設計出來的,但面對未來科技的 變化,大學要重新改造。教學讓學生擁有良好 的技能與能力,並因為技能與能力所帶來的投資回報甚高。國內許多大學開始重新重視技職 體系的重要性。透過將教學與研究共同形成的 「學習中心」的研發訓練也正是以實務教學結 合為底韻,所以堅持與實務結合的創新研究, 同時也讓研究接底氣,透過學校的應用研究, 讓實務研究與教學形成學習中心最大的交集。
在企業端成立「智能製造實地基地」
近年來,中國、越南、印尼、印度等新興國 家不但從封閉走向開放,也利用後進優勢利基 在新興科技的基礎下,秉棄傳統成本降低優 勢,改以智慧智能與綠能等方式展現創新的商 業經營模式與生產智能化技術能力。這也促使 台灣傳統製造業市場出現競爭劣勢、生產過 剩、削價競爭等壓力。因此,要如何在智能生 產與智能製造的思維下,同步朝往兼顧創新科 技應用,改善決策與生產環境品質並同步帶動 相關智能能技術應用的發展,持續創造生產智 能與決策管理智能互贏的局面,在企業端成立 「智能製造實地基地」,積極向中國與新興國 家取經,是透過企業作為智能製造實地基地進 行培育人才最重要的培育場域。
.
.
.
.
.
文章未完...
閱讀全部文章
請下載完整PDF-第136頁
點我下載!